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
“旅拍”之风方兴未艾,“沉浸式”特色旅游项目又火了起来。在辽宁本溪,你可以装扮成“野人”;在山东临沂,你可以加入“八路军”,在“团长”的带领下“攻打”被“日军”占领的县城;在黑龙江牡丹江,你甚至能穿上囚服、戴上枷锁,体验古装电视剧里的“流放宁古塔”。
“流放宁古塔”计划于今冬推出,就在当地宣布推出这一体验项目后,一下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。在历史上,宁古塔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,在明末始建于今牡丹江海林市长汀镇(称为旧城);清康熙年间,宁古塔将军驻地搬迁到今牡丹江宁安市宁安镇(称为新城)。宁古塔气候恶劣,冬天温度极低,清廷曾把许多重刑犯人流放至此,不少古装剧对此有所表现。
我好奇搜索了一下,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,牡丹江最低气温逼近摄氏零下30度,最高气温也只有摄氏0度左右。“流放宁古塔”旅游项目据称主要沿着古人流放路线设计,真在户外进行的话,对游客而言,恶劣的天气想必将成为极大的考验;如果如项目方所说,后期将结合游客需求推出“双人枷锁”,能挺下来的夫妻、情侣、朋友,恐怕也是“情比金坚”了。
当然,对项目安全性的忧虑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“流放宁古塔”这样的“旅游体验”,真不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吗?换句话说,以一种戏谑的、解构的方式去揭开历史的疮疤,可不可以?限度何在?
在我看来,完全不加引导的猎奇式体验,可能并不合适。如今,当我们提到文旅融合发展,常说的一句话是“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”,从语义层面来分析,其中的核心无疑是“文”,即旅游项目、旅游体验需要通过历史文化来包装,而发展旅游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传承、弘扬历史文化。“流放宁古塔”这样的旅游项目呢,顶多是借了一个历史的“壳”,以一种“狂欢式”的方式宣泄游客的某些情绪,很难说可以带来更多历史的、文化的教益。
因此,相比出丑卖惨式的“体验”,我认为类似的文旅项目更应该告诉游客:经过电视剧“艺术加工”的“宁古塔”,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回事?什么样的人会遭到流放?流放的具体过程是什么?这些重刑犯如何在当地生活?“流放宁古塔”起到了怎样的正反两方面作用?它始于何时,终结于何时?对于今天,它带来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?很多游客因为电视剧来到“宁古塔”,他们有深入探查历史的动力,不应让求知之旅再次流于浅表。
我们甚至可以怀疑,“流放宁古塔”是真正的“沉浸式”旅游体验吗?在我看来,所谓“沉浸式”体验,应该让游客在其他方式之外,借助一种更加深入、直接的方式增长新知。在很多人文类旅游景区,我们和历史之间有时隔着一层帐幕,它可以让我们在体验“流放宁古塔”时没有那么多心理负担,因为那毕竟是一段远去的记忆,今人没理由为此负责。不过,如果要更多追求“留量”而非“流量”,我认为更应该穿过这层帐幕,把历史真相充分展现在游客眼前。“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”,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文旅项目更多应该是积极引导而非单纯迎合,以此打造的“沉浸式”体验才能带来知识增量。
现在时间是2024年12月5日19时58分14秒,这是《水淼·多功能批量排版》试用版本处理的文章。9T5eE4jL0
评论